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蔡志忠指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像空间。……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赵鑫珊对此也深有感受:“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借用庄子的思想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不仅如此,古诗文对自然、社会的观照视角,继续启发着人类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陈跃红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就西方文化而言,经由千辛万苦、重重反叛建构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表达策略,在许多方面与中国诗学的阐释方式有汇通之处。因为传统主张“以物观物”,“物物自现”,毋需主观的自我去注入和证明其意义。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雨燕落花、古迹今景,都不依赖主体的言说而作全方位的多向并出,共时再现,意义齐发,留给后人广阔的阐释空间。就中国文化和美学的整体功能而言,基本上是一个由气、道、无、心结构而成的模糊世界,它可以感受而不可分析,可以领悟而难以言说,存而不论,知而不言,让活泼泼的生命和世界的本相作自然的显现。
三、古诗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概况
1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这些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要教育学生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或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