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楷模、德化的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大地上,具有崇高美德的教师不计其数,从古代“仁义立身”的孔子,到现代“爱满天下”的陶行知,以及当代以“师爱”闻名的斯霞,无不是因其崇高的德性而馨满天下。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多元,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身为教师,理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而有效的引领需要教师身正为范。再其次,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要求符合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研究及实践的大趋势。就拿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讲,不论是关于教师职业的文件,还是学者们的论述,亦或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无不异常重视专业发展中的德性素质。如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近十余年来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以“关爱”为主题的教育的同时,呼吁教师的德性要以关爱为核心,要有关爱之心,时时处处表现出关爱,“在儿童的生活中,他们身边的个人表现出来的关爱可能比任何特别的课程或教育学模式更加重要”。教师德性素质的基本要素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德性素质的基本要素有:爱与关心、责任、公平公正、幸福感等。爱与关心既是教育的一个古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自古至今,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把爱与关心视为教育的首要信条、教师德性素质的首要品质。没有爱与关心,无以言教,这已经被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所证明。内尔诺丁斯甚至要求,必须把关爱变成学校的主要目标,教育者们必须认识到关爱学生是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关爱能力是向社会负责的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与关心?首先,教师对教育的本真意义应有深刻的理解、洞察,对学生的关注应以“全人教育”的理念与视角来统摄。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工业社会建立以来的教育)越来越像企业、工厂,越来越追求效率、规模、竞争、技术与控制,“麦当劳化”日趋严重,
f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引导,缺少必要的人性关怀。而教育的本真意义应当是:追求智慧,使人向善,教人成人,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学生成为独特的精神自我与有活力的生命个体。理解了教育的本真意义,随之而来的就应当确立“全人教育”的理念,爱与关心学生,不能仅仅考虑学业、考虑如何应付升学考试,而应当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塑造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为本。其次,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渗透爱与关心。教师要适时地表现出爱与关心,要培养学生爱与关心的品质,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主要领域日常的课程与教学的建构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