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
作者:缪玲来源:《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它的中心内涵应是“素质教育”,因此对“素质教育”的新理解是地理课改的基础;课内外知识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低标准。【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需求的问题。从这个实际出发,中学教育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转轨上来,这个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面前。下面仅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谈一谈“素质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体现。1对“素质教育”的新理解是地理课改教学的基础“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众所周知,“应试教育”是强调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追求升学率,老师与学生是为考分与升学率而奋斗,是一种“升学教育”。那么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呢?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学习成绩,而是在抓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更要突出“素质”。其中包括要加强学生品德、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习惯,以及自尊感、自强心、自信心乃至人格的培养,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舒畅、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事学习。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身体、心理、经历的差异,显示出来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都不会相同,必须承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如果非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让他们达到同一高度,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人才,不经过几次分流,在中学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教育必须区别情况,承认差别,不搞一刀切、一尺量,要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特别是不要让后进生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心灵上受挫折,丧失上进的勇气与信心,背上“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害群之马,没有前途,不堪造就”的思想包袱;不要让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就扭曲了自己的人格与心灵。“素质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品德修养,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树立战胜困难、不自暴自弃、养成坚强性格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