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平声、仄声始学近体诗,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我们知道汉语拼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对应的字如“妈”、“麻”、“马”、“骂”。古人把“妈”(阴平)、“麻”(阳平)列为平声,把“马”(上声)、“骂”(去声)列为仄声。古代还有一种叫入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其实从元时起,入声已渐渐在口语中消亡。因为元人作为北方政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说话含混不清,读不出入声字。所以,渐渐的演变成今日的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都已分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对应的字如“迹”(拼入阴平)、“急”(拼入阳平)、“脊“(拼入上声)、“鲫”(拼入去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在词和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律句近体诗是由律句构成的,而律句又是由平声和仄声构成的。平声和仄声是孪生的姐妹和兄弟,它们时同、下时同下。律句多为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两种。律句中有平起平落、平起仄落、仄起仄落、仄起平落四种。如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五言律句是七言律句截取后五字而成的,如:仄仄仄平平(仄起平落)仄仄平平仄(仄起仄落)平平平仄仄(平起仄落)平平仄仄平(平起平落)律句虽是由平仄所固定,但古人并不拘泥于此,有两句口诀说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用()号表示可平可仄的字。如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细心的人会发现平起平落的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平可仄,第五个字却固定是仄声,那是避免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三平调又叫连三平,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不在我们涉及的范围了。但仄起仄落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个字却可平可仄,当用仄声字时就会出现仄仄仄的三仄尾了,三仄尾也叫三仄角。在近体诗中三仄尾是允许的,原因是近体诗有两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