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关键词:思乡;游子;家;乡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中国人的家的概念又与西方不同,老外讲到家往往只代表着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中国人的家可以包含着爷爷、奶奶、夫妻、及其儿女,它不仅是纯粹物种的延续,还承担着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责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得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像动物界那么的残酷,它蕴涵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文明与温馨,所以很多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因而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得再远,每个人都想回到家乡,血缘联系着他们的子孙。有的地方到今天还修订族谱,自己来自哪里?子孙迁往哪里?一一记载,代代相传,寻根、寻源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游子思乡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