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第二次转变:从“艺术”到“本位”。所谓“本位”的儿童文学,其涵义主要有以下几层:一是特别强调贴近儿童心灵,二是特别强调艺术品格,三是特别强调有益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这三层涵义彼此渗透,缺一不可。如果说,九十年代初我们对这一转变还难以准确把握的话,那么,时至九十年代末,我们对上述转变则应该说看得比较清楚了。虽然,这一转变至今仍在进行之中,但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批广受读者欢迎和社会反响强烈的作品诸如《男生贾里》《草房子》《花、、季雨季》《我要做好孩子》《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和颇具规模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大幻想文学丛书”“自画青春丛书”“少年绝境自救故事丛书”等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儿童“本位”的关注,并非始于九十年代,五十年代陈伯吹就曾提出过“童心论”。但是何以到了九十年代,“本位”思想才得以在儿童文学界获得实质性的关注和重视?我想,
f这首先是社会文化大背景的转换所致。“右”反期间、文革期间自然不可能关注什么“本位”。八十年代的现实,也决定了人们无暇顾及“本位”。因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与十年文革有着最为直接的因果制约关系。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对十年文革的抨击,及其对“文革场”的冲决与驳离。八十年代崛起的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有相当一部分自身就受控于文革非常态“少年情结”的制约。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认识和感悟,往往落脚在那个挥之为去的“少年情结”上。说实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言,他们无法“本位”,他们追求的就是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深刻”。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市场经济,“文革场”逐渐消解,生活的严肃、沉重开始为休闲、轻松所取代,作者非常态的“少年情结”明显淡出。这可以说是儿童文学由“艺术”开始向“本位”转变的社会原因。又由于这一社会原因与儿童文学作家强调读者的年龄特征、思考作品如何真正为读者认可和喜爱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和一致性。因此,“本位”的儿童文学开始成为了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八十年代崛起的一代作家、理论家(如今儿童文学界的中坚力量)更多地看到了“本位”作品的重要性。比如,高洪波、秦文君强调“快乐”,梅子涵强调“好玩”,班马强调“儿童性”,朱自强强调“本位”等等(此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反省、思考及其创作实践,为儿童文学的深入发展作出了可贵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