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与丝线,可以引申为丝织物,要么与绳索有关,可以引申为束缚、限制,引申为捆绑。联系上下文,这里不可能作丝织物解,因此只能与绳索联系,解作‘监狱’了。”记得“缧绁”的同学,大体上就可以译对“纺”字,这极难得分的一题也就可以得分了。第3题,考点在句式上,主要考省略句和反问句。《论语》中省略句与反问句到处都是。《公冶长》中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末句应这样翻译:“(我)对宰予,还责备什么呢?”高考题的参考答案是:“(你)想要的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省略一样,反问一样,甚至“何诛”与“何请”动宾倒装的译法也一样当然两句按原顺序不译为倒装也可以:“还能有何责备呢”(钱穆先生如是译)、“还能有何请求呢”。以上例子似乎有巧合因素,而事实上《论语》里几乎囊括了中学里所有的古代汉语现象。学好《论语》对高考文言文试题是绝对有益的。2004年福建卷的作文试题10个话题人物中就有孔子,学了《论语》何愁作文不高分?再退一步说《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仰拾即是,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话题都可以从《论语》中找三句以上的证明材料,当然作为反证材料也可以。学生中熟读《论语》,弄清其字词,背诵其名句,熟悉其思想的,高考语文必能得高分。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治高考,岂非小菜一碟!因为孔子乃是“古今文章祖,历代帝王师”,请出孔子,对付高考,真是宰鸡用牛刀了。r
r
《论语》是历代统治者经国治世的根本,是历代读书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中国国情的根本。在中国要生活得滋润,必然要依《论语》的准则而行。“圣”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仁”的根本涵义是“仁者爱人”,我们现在的“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由此而来;孔子要求学生严守“道”的规范:“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政治道德,伦理规范由此可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是一种修养,内省的首要原则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此而来;孔子处世,讲究原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历代明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方式由此而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治国”由此而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由此而来……对于一个博大精深的人,往往感到孤独和寂寞,孔子用自己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