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列队自杀性跳渡,猎人竟袖手旁观,毫无阻拦;最后一只斑羚无伴可渡,也被逼入深涧。在斑羚种群灭亡的生死攸关之际,猎者却平静观察,仔细比较,且叙述时语言轻佻,使人感到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残忍。这种疯狂追杀和静观细说的凶残在文中随处可见。第二,在故事中,我们又多处感到人性的虚伪。既然是我们(猎人)在追捕逼杀,又怎谈得上为捕杀对象感到悲哀悲怆更悲惨呢?还摆什么让我震惊的脸孔呢!第三,课文使人领略到了人类审美情趣的独特和低下独特的低下与低下的独特。猎人亲手导演的群体自杀场面却又成了他们独特的审美客体:绚丽的彩虹,美丽天桥,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对接一样,凌空跳跃,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高超的跳跃技艺,从容地走向死亡,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既有优美又有壮美,杀生者从中获取了独特而愉悦的审美理解一群运动健儿,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在咩咩的音乐伴奏中,跳着一种叫着回家的舞蹈。第四,从故事中,我们还明显感到这帮猎人不会因为斑羚的这次赴
第9页
f死飞渡而良心发现,停止捕猎。因为通篇找不到一点他们忏悔的影子。因此,面对凶残的猎人,斑羚纵然用牺牲多数的办法飞渡,其种群仍没有多少生存下去的机会,飞渡的意义接近于零。可以想象,猎人有了此次经验,下次定会增人加狗,河上是待捕的大船,岸上是盘旋的飞机,再将斑羚或别的什么动物逼到6米多宽的山涧既然飞渡不算成功,那么飞渡行动所体现的精神及由此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就要大打折扣。
纵观全文,上一辈人野蛮追猎动物却要下一代人学习动物被逼杀时所表现的精神,从而提高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多么荒唐啊!课文对人性中的凶残、伪善、凌弱没有丝毫的忏悔和鞭挞,对不健康的审美格调却有适度的渲染。不知道在残忍伪善的理念下,在异化的审美陶冶中,学生的思想品质能有怎样的提高?不知道15岁左右的孩子在小斑羚哭爹叫娘似的咩咩哀声中,在血肉模糊粉身碎骨的悲惨场景里会思考些什么?更不知道我们初二的学子们,从失去双亲孤苦伶仃任人宰割的飞渡成功的羊羔们身上能悟出点什么?
综上所述,《斑羚飞渡》是一篇编选目的与师生的阅读感受存在巨大差异的文章。它所蕴涵的积极正面的教育功能,被故事同时表现出的多方面的消极思想和颓废意识所包围和冲淡了。在编审们没有对狩猎背景、狩猎目的(如科学考察)补充交待的情况下,教师本身对选文的理解都不能自圆
第10页
f其说,又怎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求得创新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