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用水量,成为本市稳定可靠的新水源。二是成功应对用水高峰,保证供水安全运行。去年夏季持续高温,城区用水快速增长,自来水供水连续高位运行。7月3日城区自来水供水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788万立方米,与上年同比增加13。落实市领导“认真组织、精细安排、对策得当、保障供水”的指示,水务局认真分析高峰原因,及时通报情况,合理调度水源,指导供水企业做好夏季供水高峰保障工作。自来水集团每天进行综合会商,调整调度方案,加强监测巡视,平稳度过了夏季高峰用水期。
f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供水体系。南水北调重点配套设施大宁水库改造和南干渠等工程开工建设。郊区加强供水设施管理,启动村镇供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落实管理制度和建设供水监控管理中心,进一步提高村镇供水管理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供水一户一表及管网改造工程,改造管网5000公里,安装入户水表25万块,推进村镇供水向计量化、集约化迈进。四是不断强化节水管理,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对3万家社会用水单位强化监管,压减计划用水指标4900万立方米。对重点用水单位逐月考核,实行超量用水预警管理,累计发出预警25万户次。工业扶持节水型优势产业发展,淘汰50家高耗水企业。农业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8,居全国前列。城区新建100个节水型单位和66个节水型小区,城区已累计建成节水型单位和小区近3000个。推进节水社会化管理,和团市委及有关媒体联合启动了为时三年的“人人参与节水北京”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配合市发改委推进水价改革,平稳地进行了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调整。去年全市用水354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水耗由上年的357立方米下降到331立方米,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四)改善环境服务发展
一是加强水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郊区是首都发展的战略新区,也是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水源保护力度,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产业融合。年内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52条,面积575平方公里。全市已累计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128条,面积1592平方公里。山区640个村实现整村治污。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支撑了沟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治理后的小流域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及以上标准。二是加快城乡结合部水务设施配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