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
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教学重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四、教学时数:4学时
(导言)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这一问题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重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社会形态有它自己的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限制改造私人资本、积极引导个体经济和鼓励国家资本的方法,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