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三、后现代企业的内涵及典型特征r
后现代企业的内涵:在张曙光、东方赢、安同良、郑江淮等界定基础上的发展r
迄今为止,尽管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使用过“后现代企业”概念,但关于后现代企业尚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另外,学术界也并未将“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概念,进行相应的区分。笔者认为,所谓“后现代管理”是与“后现代企业”这一企业形式不可分割的。从逻辑角度来说,“后现代企业”的存在先于“后现代管理”,而从时间角度来说,“后现代企业”与“后现代管理”的产生几乎是同时的。没有“后现代企业”就没有“后现代管理”,反之,没有“后现代管理”,“后现代企业”也就无以为继。r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后现代管理模式进行开创性研究与探索。在阐述后现代管理模式之前,对后现代企业的内涵进行界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必须的工作。笔者对后现代企业制度的界定,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学者对后现代企业制度界定基础之上的。r
中国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指出,使用后现代企业概念,“其目的在于说明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管理者分享部分剩余的各种安排中,使其占有企业股份的一个相应的部分。这样一来,管理者也就具有了企业所有者和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张曙光《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205页)r
张曙光教授是针对张维迎“资本雇佣劳动”的现代企业模式而提出后现代企业概念的。张曙光认为,在新的高科技企业中所出现的管理者占有股份以及“劳动雇佣资本”现象,是经典现代企业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此,他对后现代企业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产权角度出发。r
东方赢对后现代企业的界定是,“后现代企业制度,实质是众多独立企业的战略性集团。或者说,后现代企业制度,把由一组资本家控制的巨型企业,转变分立为由多个资本家分别掌管的中小企业的集合体。(东方赢《超速模式》238页)可见,东方赢主要是从公司组织结构的角度来定义后现代企业的。r
郑江淮、安同良对后现代企业的定义主要是从企业理论发展史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在对企业的新古典理论、企业的能力理论和企业的契约理论进行分析后,认为这几种理论进行对话,取长补短是“大势所趋”。他们指出,“这意味着,一种综合的企业理论正在涌现,而这种理论必定是既符合历史实际、又具有理论预测功能的统一范式。我们把它命名为后现代企业理论,因为人们习惯将契约理论称之为现代企业理论。”(郑江淮、安同良《后现代企业理论的兴起对企业的新古典、契约与能力理论的超越》,载《经济理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