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历经沉浮,昆曲归来
作者:叶子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
【摘要】昆曲是我国一大古老而又重要的戏种,被誉为“百戏之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历经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等名家的改良,广泛流传。由昆山腔到折子戏,历经兴衰,终得重生。本文将从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中,寻觅昆曲六百年浮沉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昆曲;戏曲;折子戏;昆山腔
中图分类号:J825a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3901
昆曲,即昆腔,最初是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更是中国最古老的戏种之一,元朝末年产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期间虽有衰落,但还在现世留存,其中定有其发展与保护之道。《昆曲六百年》纪录片共八集,将昆曲产生、发展、兴旺、高峰、衰落和重生等历史过程,展现在观众眼前,也将其中付出心血的各种人及事物进行讲解介绍。纪录片概括了昆曲的整个发展史,本文将从中探寻昆曲发展各个阶段的奥秘。
一、昆曲六百年的历程
(一)声起江南。相传,昆曲的创作鼻祖是顾坚。六百年前南戏盛传,每传唱到一处,都被用当地的方言来演唱,因此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唱腔,其中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发展成昆曲要归功于魏良辅和梁辰鱼的辛勤改良。“曲圣”魏良辅是明代戏曲音乐家,他用十年时间改良昆山腔,放弃了方言吴语,采用中州韵,研磨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腔调水墨调。这是一种不同于南戏烟熏火燎味的声音,它更纯、更高雅,使昆曲能够更为广泛流传,且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认可。
梁辰鱼借此创作了剧本《浣溪沙》,将昆曲戏剧化,并搬至舞台,在周边区域广泛传唱,甚至唱进紫禁城。从此,昆曲成了舞台演出的亮点。当时的文人纷纷创作昆曲剧本,一种集体创作的社会氛围日渐浓郁。昆曲便成了大明王朝的时尚。一种戏曲的诞生不容易,让戏曲广为流传更难,不仅需要在创新和改革的基础上迎合众人的口味,还需要时机。昆曲在六百年前能够从多种唱腔中脱颖而出,就是靠着不断革新。
(二)临川四梦。1550年起,明朝国运由兴转衰,但文化和艺术渐趋繁荣,昆曲几乎兴盛到顶峰。此时,戏曲家汤显祖创作出举世闻名的昆曲《牡丹亭》。因其运用了浪漫的艺术想象,着力渲染真情的力量,冲破封建的枷锁,在当时的戏曲界引起了轰动。后由曲律家沈修改了《牡丹亭》剧本,使其更适合舞台演出。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新兴事物的发展道路,总会充斥着纷争。没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