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在语言的反复触摸感知上多下些功夫?比如断句标点、文白互译、语词溯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源等。与此关联,进一步的追问就是:既然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矛盾是文言词句的理解和认知,那教学一篇文言文,第一课时凿实字词,第二课时甩清字词,大大方方地讲文章,讲文学和文化,这是不是文言文教学“言文结合”的应有之义?
这就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言”“文”关系讨论最击中要害,也最难以回答的地方。事实上,当我们把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问题置换成“言”“文”关系问题时,势必会出现“言文分离”或“言文统一”的情况。而这种基于“二元思维”的讨论把复杂问题作了简单化处理,可能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把问题讨论引入了死胡同。语文教育界这样的讨论太多了,如课改之前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讨论,课改之后的“要不要语文知识”的讨论,前段时间“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讨论等等。
“二元对立思维以及辩证的两极矛盾观,表面上看貌似辩证,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其实质是将原本充满线性与非线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混沌世界进行拆零式分解,将复杂的世界分解为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阳与阴、高与低、大与小、多与少、生与死等种种对立的简单两级,然后加以‘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一元化处理,结果是一切非线性、不确定、随机的、偶尔的因素全部略去不计。”②而实际上,这个世界充满了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复杂现象,本质上是非线性的世界。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非线性的。线性系统在现实生活中原则上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个别的、偶然的、有条件的。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的情况也是如此。
童志斌《文言文课程内容和目标研究》对此有深刻的警醒。他有意识地跳出了“言”“文”关系的讨论,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文言文应该教什么”。他指出,课程目标是指期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课程之后在文言文阅读、赏析、写作、文化接受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而课程内容是指文言文教学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也就是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从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关系中,他顺应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中文言、文学、文化整合的导向,提出以文化为取向,建构以“辞章”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致力于文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