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三、展示物理趣味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
f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后,问:“我们平常用秤称物理称的是质量还是物重?”这些物理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稳定了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时,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再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的上浮在实际操作时,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就可能上浮不起来。有的老师在设计边学边实验方案时,作了如下的改动:让学生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不但实验成功的把握大、效果好,而且学生容易理解。
四、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中学生学习物理,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强调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达到认识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提供进一步思考线索的目的。本着这个要求,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
f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的物理知识。
然而,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视之为可有可无,或弃之不理。其实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