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毕业论文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在授信客户价值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
[摘
要]
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持续增强信贷业务分析决
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本文在利用商业银行开发内部评级法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对银行授信客户的价值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和运用。作为一种授信客户价值评价和管理方法的探索,该体系的价值不仅限于信贷工作中的决策参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加快发展追求股东价值创造最大化”、“有效发展实现可持续的ROA和ROE”的理念和原则,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战略转型步伐的总体要求。[关键词]内部评级价值管理风险调整后收益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授信客户的价值管理是信贷业务的关键环节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信贷管理理念的滞后、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业务数据支持、专业人才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对授信客户价值的认定与管理均处于相当初级、原始的阶段。随着股份制改革、流程再造、人才储备加大、信贷理念和信用风险评级工具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客户方式势必由粗放化朝着精细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衡量客户价值的标准也将越来越趋向科学化。同时,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确保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信贷资产的质量,利用建设和推广内部评级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科学地衡量客户价值,发展并完善银行授信客户价值管理系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机也日趋成熟。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与客户价值管理的发展阶段(一)信用风险评级的发展历程尽管我国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的具体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仍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客户信用贷款四级分类这一阶段,商业银行规定对每笔贷款均须确定方式系数、信用系数,其中贷款信用系数包含企业信用和领导班子素质情况、企业经济实力、企业效益水平三个方面的指标,从借款人的角度衡量企业信用对贷款安全的影响。贷款方式系数囊括抵押、贴现、担保、信
1
f用等方面的指标,从业务层面评定贷款方式对贷款风险的影响。首次引入了贷款风险等级的划分,但未形成全行业统一规范的评级标准,也未明确要求各家银行必须评定企业信用等级。2、第二阶段:基于还款可能性的贷款五级分类根据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从2000年起正式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即将贷款业务按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