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娄下》:“追我者,谁也”《韩非子五蠹》:“吾所欲者,土地也。”(三)主语+者+谓语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强调主语,提示语气较重。例如: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四)主语+谓语“者、也”都不用,直接以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作谓语,与主语作构成判断关系。因此判断的意味更弱一些,是一种解释性的句式。例如: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比较: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关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形式,有几点值得注意:1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例如: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非”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它的作用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而不是用来否定判断词的,所以不是“不”与“是”的结合。2判断句的省略形式判断句的主语时常不出现,有的主语在本句中不出现,而是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如: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一件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时候,经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对象更加明白。例如:《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有时也可不用“是”、“此”,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上仍是判断句。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4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不用逗号。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例如:《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吕氏春秋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战国策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5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例如:《国语鲁语上》:“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三、“为、惟1为
2
f动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