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青年教师教案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普定县鸡场中学:程旭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呢?
首先要走出备课的几大误区。误区一:备课变成教案的“克隆”有的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误区二:备课走上了“形式主义”有的老师为了在备课检查中能体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将“教案”改称“学案”,并没有教后反思、二次备课等备课要求,如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革,备课成了一种形式。
f误区三: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网上的一则报道让人忍俊不禁:某学校开展对外公开课,五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节课,听课人听到的都是同一个模子: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目;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子。大家感到纳闷,询问后才知,这是之前集体备课的“成果”。他们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这般“偷工减料”,这般“投机取巧”,备课“大船”岂不会“搁浅”?误区四: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有些教师网上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的东西,没有参与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
f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