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做出医疗决策。该指南提供的仅是治疗原则,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时,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本指南采用国际通用方式,对每种诊疗措施均标明了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分级,以利于在临床实践中正确选择。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评估一、临床状况评估一判断心脏病的性质及程度1.病史、症状及体征: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可提供各种心脏疾病的病因线索。心衰患者多因下列3种原因之一就诊:运动耐量降低、液体潴留以及其他心原性或非心原性疾病,均会有相应症状和体征。接诊时要评估容量状态及生命体征,监测体质量,估测颈静脉压,了解有无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端坐呼吸。2.心衰的常规检查:是每位心衰患者都应当做的检查,包括以下几方面。1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Ⅰ类,C级:可用于:①诊断心包、心肌或心瓣膜疾病。②定量分析心脏结构及功能各指标。③区别舒张功能不全和收缩功能不全。④估测肺动脉压。⑤为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LVEF可反映左心室功能,初始评估心衰或有可疑心衰症状患者均应测量,如临床情况发生变化或评估治疗效果、考虑器械治疗时,应重复测量Ⅰ类,C级。不推荐常规反复监测。推荐采用改良Simpso
法,其测量的左心室容量及LVEF,与造影或尸检结果比较相关性较好。2心电图Ⅰ类,C级:可提供既往心肌梗死MI、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可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时应作24h动态心电图。3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血生化包括钠、钾、钙、血尿素氮、肌酐、肝酶和胆红素、血清铁总铁结合力、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甲状腺功能等Ⅰ类,C级,应列为常规。对某些特定心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