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手段方面已不能适应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之需。随着我国生产力日益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越来越凸现不足。“农村救助面较窄。”童海保说,不管是救灾、社会救济,还是农村五保、扶贫、助残,救助面对的只是一部分“三无对象”、赤贫和有困难的残疾人。“救济经费不足,救助的水准也偏低。”童海保查阅资料后发现,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救助水平最高的达344元,最低的200多元。而农村社会救助与城市低保相比,其救助水准偏低。
f北京中公教育httpbjoffc
com
“我们应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取代原有的贫困性社会救助,并实行‘广覆盖’的思路,让在农村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一旦陷入困难境地都能得到社会救助。”童海保大声疾呼。今天,童海保的议案吸引了三位志同者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王明丽、旌德县白地乡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余的娜、安庆市大观区万利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万利云。如何进一步完善议案,他们在童海保小小的房间里,讨论得热气腾腾。资金的扶助渠道应更明确一些;为解决因学致贫,子女上学扶助力度可再加强点大家出谋划策,童海保一一记下。据了解,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截至2006年6月底,全国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县市也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目前,已有1100多万农村特困群众被纳入了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童海保建议,农村社会救助法应确立政府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主体地位,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应完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等。”5.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