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36年级品德与社会测试方案
一、评价目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以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鉴定、选拔和甄别。二、评价原则1人性化原则:“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要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自我意识、个性与情感等方面全方位地引导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以发展。2多元化原则: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有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自评、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参与评价等方式,贯彻发展性评价的精神。3过程化原则:评价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
f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评价要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新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该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惜,做到更好地激励学生。教师可采用日常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三、评价的具体内容: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尊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