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
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
师任意捏塑。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f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四、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