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庸小说的“武”
不可否认金庸小说是我国武侠小说创作中几近不可逾越的里程碑,而今,有关金庸小说的种种现象确实是值得人们注意玩味的。
作为武侠小说,它必须写出侠士们在实现自己行侠仗义、救民济世的抱负时,如何施展和依靠他们那些超常的奇异的技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武功”。小说中把“武功”描写的神奇独到,无疑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而这正是武侠小说区别于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也是作者大有作为的艺术天地。
在描写“武功”方面,金庸无疑是一位大师。他花了很大力气来描写武功打斗,而且写得精彩纷呈,变化万千。最主要的是笔下无数比武较量,却没有一次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武功描写的成功,也是金庸小说之所以迷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庸写武的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一点也不会武功,而是以文人的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正是因为他不懂武术,就敢于参照前人经验和典籍,施展神奇的艺术想象来自行创造。他笔下的武功通常很令人咂舌。例如威猛无比的“降龙十八掌”,使萧峰一个人可以震撼大军;黑风双煞练得“九阴白骨爪”,居然能让手臂突然伸长,手指插进对方的头颅;段誉甚至可以把别人练得内气吸取到自己身上,至于暗器、轻功,更是应有尽有,神乎其神。
金庸笔下的打斗所以这样神异丰富、引人入胜,是因为作者把描写当做是一种艺术创造,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想象的才能。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武侠小说尤其如此。金庸小说正可以说是成功的
f驰骋想象,运用各式各样的丰富的生活可能性去描写武功和创造人物,使小说中的武功达到了新的境界。
在看小说时我们不难发现金庸小说,脱离了单纯的打打杀杀,而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例如作者在为“降龙十八掌”取名字“亢龙有悔”“潜龙勿用”“飞龙在天”“见龙在田”“龙战于野”等等,都是从《易经》中借用过来的;“般若掌”的名字源于佛经。有的可以根据那名字,把大致的动作想象出来,例如“庖丁解牛掌”。可以说金庸把过去武侠小说里的粗俗的武打描写高雅化、文人化了。在金庸这里,琴、棋、书、画、诗、文、歌、舞、乃至渔、樵、耕、读,都被融进了武功技击,于是武功描写的途径变得无限广阔,手法变得无限丰富,笔墨变得耐人寻味,成为读者的一种审美享受。例如在舞蹈方面:黄蓉的武功,就与舞蹈密切相关。“兰花拂穴手”的名称就是一种舞姿;“落英掌”也使人联想到落花般飘舞的轻柔身段。连兵器如李莫愁的拂尘、樊一翁的长胡,也都像是舞蹈中的道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