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
2007420
摘
要:东川作为我国西南山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有一般资
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普遍问题外,还面临着交通区位条件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观念和技术落后等严峻的制约。文章以东川为着眼点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特征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并针对东川的特殊制约因素,探讨目前产业转型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东川,特殊制约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我国现有的8000多座矿山中有400多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约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矿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那些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云南东川,素有“天南铜都”称号,也是世界“东川式”铜矿的代表地,曾因资源而闻名、富有,现在却也因资源而陷入发展的困境,是我国西南山区最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因资源枯竭而被撤市降级为区的矿产衰退型城市。目前正面临着资源型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全面下滑、失业职工人数众多、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等十分严峻的难题。
1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与转型特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演化而来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的有限性和计划经济体制是形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主体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其主导产业多为依赖资源桌赋的采掘业,产业结构单一,伴随着资源开发的生命周期,必然要经历开发、建设、兴盛、停滞直至衰落或转型的过程。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下,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和渗透远远超过综合型城市。东川即成为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由于国家过分强调城市的专业化功能,加之在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下,自然资源禀赋因素得到了放大,不仅在产业安排上形成了以铜矿开采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且从规划、建设、投产到销售都由中央一统到底,甚至坚信矿山枯竭了,国家也会统一安排部署。因此,过分地依赖自然资源和计划经济体制,使矿业城市的发展在产业结构、内在机制等方面都积累了过多的问题。长期以来,支柱企业主导着城市经济的方向,产业结构性矛盾始终制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