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可塑性:1可塑性:可塑性是指粘土与适量的水结合后所形成的泥团,在外力可塑性作用下产生变形但不开裂。当外力去掉后仍保持其形状不变的能力。2触变形:2触变形:粘土泥浆或可塑泥团受到振动或搅拌时,粘度会降低而流触变形动性增加,静置后逐渐恢复原状。此外,泥料放置一段时间后,在维持原有水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变稠和固化现象,这种性质统称为触变性。3烧结温度:3烧结温度:到达初始烧结温度后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粘土的气孔烧结温度率不断降低,收缩不断增大,当其密度达到最大状态时(一般以吸水率等于或小于5为标志),称为完全烧结,相应于此时的温度叫烧结温度(T2)。4烧结温度范围:4烧结温度范围:烧结温度范围通常把烧结温度到软化温度之间粘土试样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温度范围称为烧结范围(T2T3)。5标准化:5标准化:将开采的陶瓷原料用科学的方法按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分标准化成若干个等级,使每个等级的原料其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波动,这就是原料的标准化、系列化。6酸度系数:6酸度系数:指组分中的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摩尔比,一般以酸度系数CA表示。7生料釉:7生料釉:将全部原料直接加水,制备成釉浆。生料釉8熔块釉:将原料中部分可溶于水的原料及铅化合物,先经12001300℃的高温熔化,然后投入冷水中急冷,制成熔块,再与其
f余生料混合研磨而成釉浆。9造粒:在细粉料中添加粘结剂,做成流动性好的颗粒,且该类颗粒9造粒:造粒是由几种大小不同的球状颗粒(团粒)组成的。10可塑成型:10可塑成型:利用模具或刀具等工艺装备运动所造成的压力、剪力可塑成型或挤压力等外力,对具有可塑性的坯料进行加工,迫使坯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可塑变形而制作坯体的成型方法。11干压成型:将干粉坯料在钢模中压成致密坯体的一种成型方法。11干压成型:干压成型12等静压成型:12等静压成型:对密封于塑性模具中的粉料各向同时施压的一种成等静压成型型工艺技术。热转导:13热转导:物体各部分无相对位移,仅依靠物质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使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14湿传导:物料表面的水蒸气向干燥介质中移动的气相传质(外扩14湿传导:湿传导散过程);内部水向表面扩散的内部传质(内扩散过程)。15拱桥效应:15拱桥效应:粉料自由堆积的空隙率往往比理论计算值大得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