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下5例由于个体因素未行增强。222癌肿ct类型25例经ct诊断为胆囊癌肝浸润患者中表现
为囊壁增厚型10例,腔内结节型3例,肿块型12例。25例患者同时显示有胆囊结石14例。10例胆囊壁增厚型患者中,胆囊壁最厚达21cm,呈弥漫且不均匀增厚者6例,局限性增厚者4例;5例增强扫描显示强化显著,肝方叶受浸润,浸润前段肝右叶者2例,肝方叶及右叶同时浸润者3例。3例腔内结节型患者结节直径为23~32cm,均呈等密度,增强后强化显著,浸润肝方叶者2例,浸润肝右叶者1例。12例肿块型患者肿块直径为4~9cm,较小者呈等密度,较大者密度高低不均,可显示有坏死征象,增强扫描后显示肿块实性处显著强化;浸润肝方叶者2例,浸润肝右叶者3例,肝方叶及肝右叶同时浸润者7例。
3讨论高密度分辨力及高空间分辨力是ct检查的特点3,故对于密度差异、肝胆生理结构均能良好的、清晰的予以显示,而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使得扫描层厚更薄,扫描层次更多,且能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进行多个平面的重组,而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可更利于对癌肿和肝脏关系进行明确判断。癌肿早期便对周围肝组织有浸润现象是胆囊癌的特点之一,其浸润部位主要为肝脏方叶及前段肝右叶4;此特点的形成同胆囊解剖及组织学结构密切相关:胆囊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且胆囊外膜与肝脏小叶组织直接连接,故肝脏与胆囊淋巴相互交通,另外
f胆囊壁不具有黏膜下层,故胆囊癌在早期便可很容易的浸润到肝组织或者发生淋巴结转移。
ct扫描时,正常情况下肝脏及胆囊间的分界显示清晰,某些层面还能显示出肝胆间的脂肪间隙5。若癌肿浸润未突破胆囊壁浆膜层,多层螺旋ct扫描则可发现虽然脂肪间隙消退或者变窄,但肝胆组织分界依然存在;若癌肿浸润突破浆膜层且侵犯了周围正常肝组织时,多层螺旋ct则可显示出肝脏、癌肿间分界模糊不清,大部分呈低密度区,行增强后表现为不规则强化,也有少数病例为不规则等密度,行增强后较正常肝组织强化效应稍低而呈低密度区。
本研究中,25例经ct诊断为胆囊癌肝浸润患者中表现为囊壁增厚型10例,腔内结节型3例,肿块型12例。腔内结节型癌由于癌肿生长方向为腔内,故早期一般不易浸润肝脏,随着癌肿不断生长才会逐渐侵犯肝表面,主要浸润肝脏方叶及前段肝右叶;肿块型癌肿由于呈弥漫性生长,同肝脏可广泛接触,故12例患者均出现了附近肝组织浸润征象,且以肝右叶及方叶同时受侵者居多。而囊壁增厚型癌肿对肝组织浸润程度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