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存在的建筑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构成了建筑意境的实境部分,而建筑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氛围、艺术情趣、以及艺术形象所引发的联想和想象,构成了建筑意境的虚境部分。建筑实境是特定的、自在的、可捉摸、可感触的,通过建筑的色彩、材质、体量、形态等表现处理,是可以凭借感官察觉,直觉把握,不思而可得的;而建筑虚境则是不定的、虚幻的、难以捉
f摸的、难以发现的,是存于接受者的审美过程,需要通过感悟和想象才能够领略到。岳麓书院园林在植物景观的创造中贯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遵循自然界四时季相变化的规律,在书院植物的配置方面,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气候选择植物,使书院四季都有花开,让师生们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在生活中见证自然规律,从而理解万物盛衰、循环之理,是书院重于行思想的体现。岳麓书院利用树木花草给园林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和美丽的形态,结合植物的四季特征,种植有春开的广玉兰、桃花,夏开的荷花,秋开的桂花和冬开的梅花、腊梅,不仅为书院增加不少趣味,而且使书院与自然界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实现了醉翁太守欧阳修的游园理想:“我欲四季携酒去,莫叫一日不开花。“餐翠腹可饱,”饮绿身须轻”形象地写出了绿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积极作用。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写道:“高槐深竹,越暗千层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具碧鲜。”亦说明了绿对文人的功用在于能使其文字鲜活起来。岳麓书院
f造园者对林木之绿也予以特别的重视,庭内广植香樟、桂花、大叶女贞、松树等常绿树木,构成了书院景色的主色调,使整个书院常年绿意盎然、富有生机,为师生们的生活、学习营造了理想的环境。山长罗典在书院的北侧开辟了百泉轩园林和“书院八景”等景点。其中,百泉轩为历代山长的居住之地,也是全书院景色最胜之处,溪水潺潺,终年不绝;故元代吴澄《百泉轩记》有云:“书院之有泉不一,如雪如汞,如练如鹤,自西而来,趋而北,折而东,还绕而南,渚为清池,四池澄澄无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息屋其间,名百泉轩,又为书院绝佳之境。”百泉轩园林的建造借泉水之美,就地造园,以岳麓山清风峡口汇集的溪泉为源头,开凿渠道、汇集山泉;凿池堆山,以水池为中心,中架廊桥,周围布置亭台楼阁,并用云墙、曲廊围之,创造出一个山水相依、流水潺潺的优美环境。正如张诗云:“流泉自清泻,触石短长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