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建筑的意匠
书院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与建筑审美趣性序
建筑意匠,就是探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尤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哪些是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夜市影响了以至决定了古建筑设计的结果,这些影响又是怎样转化为建筑队规划与设计过程的。《黄帝宅经》有云:“夫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的灿烂辉煌是人尽皆知的,它所运行的机制,主要是包括三个方面: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审美与建筑设计。发端于礼乐传统的华夏美学充满着实践理性精神,与欧洲古典美学相比,缺少狂欢与情感宣泄,它既注重感情的表达,也注重情感的节制。建筑亦如此,善与真,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与建筑是密不可分的。而书院是古代教导人们礼义廉耻的地方,许多文人雅士皆出于此,因此,书院建筑的审美趣味更是举足轻重。
一、实地调研
书院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根据史书上记载,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
f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还有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例如著名的四大书院。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降雪。书院制度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书院的出现,是隋唐推行新的印刷技术使大量书籍流传于社会之后,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进行文化研究、积累、创造、传播等活动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文化组织。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来到岳麓书院,首先看见的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建于十二级台阶之上,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前立方形柱一对,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
f杂卷草云纹,整体风格威仪大方。再进是二门。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