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简答中西方文化大交流的主要表现
1、在中国,大约从元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就开始了“下南洋”的历史,大量的华人来到东南亚各岛开发着经济,建立华人社会。2东西方的相遇,是东西文化的大交流,西方人热衷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基督教士。西方教士,明朝以利玛窦,清朝以汤若望、南怀仁最为着名。3、因此,西方文化影响不仅在一般民众,也在士大夫阶层。徐光启、李之藻等的科学精神及其着作,都与受西方文化影响关系至大。中西之间宗教文化交流因教廷的蛮横与对中国的无知而受到严重影响
f4、在18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很大。中国的养蚕和陶瓷技术大约在1705年传到欧洲,此外还有大量的花草、树木品种。较早时期中国的天花接种技术经土耳其传到欧洲,启发了英国人种痘术的发明。中国的科举制经门多萨、金尼阁也反复介绍到西方。5、对西方的影响不仅限于科技,还包括观念层面的内容。清朝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启发了法国的重农学派。中国的审美观念对西方施以影响,莱布尼茨的理论,士受到宋明儒学中的“理-分殊”命题启发。简:明清时期经济迟滞发展的原因?答:1,重农抑商的国家观念是罪魁祸首。具体的表现是国家商税繁重。2.官吏的贪污之风3.它前所未有的繁荣引起的是不可收拾的腐败,政治不仅在政策的层面迫害它,还以自身的腐败来敲剥它。简:明代文人的正统与非正统?答;明代士人群落基本可以分为正统和非正统两大分野。1.此处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来科举仕途老路的群体。创。2。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
3。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或陆,王之学的人士,王学由王阳明所开
4。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区别是他们不只在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
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在下层。明代杂一开始就是一个泛单的主义的国度。简:清朝文化高压下的学术状况产生变化的原因?答:1,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2.由于清王朝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一是日趋残酷的文字狱,文字狱是使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的重要原因。3.但清朝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反面的原因,明朝的灭亡,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有空谈性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