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培养丰富的人性”成为可能5。r
r
弄清了“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之后,再来权衡大学语文教学,就会感到只是讲读几篇课文、梳理一下文学或文化流脉、思考几个文学或文化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努力突出语言运用教学,切实加强与文本、作者的“对话”,高度重视语境(大到时代社会的状况、作者的生平思想,小到写作缘起、前言后语)因素的剖析,积极开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运用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和思维等多个方面),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成功运用语言,训练语言运用的技能,提升思想文化水平。r
r
弄清了“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之后,就会感到,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和思想文化水平,而且要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既要引导他们“开发对一定事物的学习能力”6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又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勤于学习,将学习视作自觉的需要。既要重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的提升,又要重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7,促使智商变成智慧才力,促使情商化作人格魅力,形成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控能力、亲和能力、组织能力。r
r
弄清了“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之后,就会感到仅仅在课堂里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语文学习从语文课堂扩展到其他课堂,扩展到课外学习,扩展到日常生活,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使其语文水平得以随“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8扶摇而上。r
r
诚然,“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也不能“一刀切”,而必须根据学校性质、生源特点、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具体实际而确定。比如,北大、清华那样的研究型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技能型高校里的“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就应该有所区别。前者应当更具人文理论色彩,后者则更须强调职业语文技能的培养。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实事求是,因校制宜,随“类型”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变化,都必须是“大学(或高职)语文”,都必须体现与高等教育相匹配的语言运用技能和思想文化品位的提升功能,符合高等素质教育的要求。r
r
功能定位是课程的立足之本。我相信,只要能够科学定位,“大学语文”就一定可以摆脱当下的困境,重新在大学教育中获得稳固的地位。r
r
r
r
参考文献r
r
1卜之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徐中玉先生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2005915(11)r
r
2刘芳“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