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这是《论语》中的一组重要概念。”可见,君子本指有社会地位的人,小人指平民百姓,是对人的社会地位的中性表述,不能单一理解为“人品”区分。《论语》中君子、小人的内涵比较复杂,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人品,有时兼有两者之义。《论语》认为君子、小人这两类人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时,有道德品格的人处于传播的上位,即“有位者”也要“有德”,才能在人际传播中取得传播的主导性,而平民百姓或缺乏道德品格则处于传播的下位,且上位对下位具有绝对的传播效力。在结合以上两种人际传播关系基础上,《论语》提出以人的品格特征为识别原则,树立了“君子”人格形象作为教化传播的价值导向。
f二、《论语》中君子的德性内涵在《论语》中,我们时常见到关于君子与小人相对照的论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论语里仁》)君子是通达于道义的,而小人则是力图于利的。这正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上达于道义,下达于私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忠心尽自己之力,所以心胸坦荡,小人则是为一时一己小利而局促忧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在好事上去帮别人达成,在为非作歹的事情上则是不会用力的,小人就不会这样,而正好相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和他人能够很好地相处,而不苟同,小人则是讲求千篇一律的同意。“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总是自我修养,先完善自己,有问题先拷问自己,而小人则是处处找他人、找外物的不是。这许许多多精辟的论述,真是微妙精深,恰到好处,将君子与小人之特性分析地极其到位。是要为君子,还是为小人,君自知之也。
在《论语》中,君子在绝大多数地方是指称有德之人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心中的君子:人因为道德高尚才成为在位者,而贵族亦是如此;倘若没有那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万万不能成其为真正贵族的。无德之人是不能成为贵族的,倘或偶然的机会,无德者上了王位,则必须行道行德;不然,民无以支持他,必然要为真正的有德之君子所取代。《论语》中之君子正是以仁义为“质”,以礼为“文”。仁义、礼相辅相成,合乎中庸,而为君子。
第一,作为“质”的“仁义”。仁、义相通,而又有所区别。一是“仁”。“仁”一般解释为“爱人”。关于仁,《论语》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