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论语》之君子观
摘要: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与精神形象,言必称君子,余英时认为“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而《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君子的内涵。在孔子看来,其所谓的君子实际上是指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主要体现在仁、义、礼以及行上。自《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其思想在塑造人的道德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君子;《论语》;德性
《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谈话记载,从谈话的情境来看,既有“子”的语录,又有师生问答。这些材料说明,“君子”话题是当时“士”们相当看重的。“君子”一词在《论语》之前已见于其它文献如《尚书》、《诗》、《易》等。《论语》中“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居于社会统治阶层的生物实体,如诸侯、大夫等;一是抽象的人格概念。
一、《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论语》一书,君子的使用达107次君子为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枢纽层面,其内容较为
广泛,有从待人接物应有的修养来说的,有从统治者的治国术来讲的,也有从治学时的态度来阐述的,但更多是从德性的角度去分析的。”以下对君子的分析,正是以德性为标准来加以定位的,也就是要分析君子的德性内涵。
《论语》首先明确了对“人”的传播类别的区分。第一种区分的标准来自两个人类自我认知的角色系统:以人的血缘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中的位置和角色;以人的社会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以外人群中的位置和角色。由此区分了人的传播关系、传播地位和规范。前者如“弟子”与“父母”,后者如“君”与“臣”,“君子”与“小人”。
在此基础上《论语》阐述了传播的信息流向及传播功能和传播规范。以“孝”的理念为例:
《学尔》:“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存在于父子一组宗法人际关系中。在这组人际关系中,父的思想行为制约子的思想行为,换言之,父的信息制约子的信息,要求子遵从父的信息。《论语》称之为“孝”,把“孝”作为父子人际传播的价值取向。孔子认为在君臣、父子构成的人际关系传播中,君、父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后儒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第二种是以人品为标准区分人在群体中的传播关系和传播地位。如“君子”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