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茉莉花》的精神理念r
 《茉莉花》是一首江南小调。据钱仁康先生的考证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是由玩花主任选辑、钱德苍辑于清乾隆年间17361759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但《缀白裘》只记了剧词没有曲调。国内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调的是贮香主人编、道光十七年1838出版的《小慧集》此书卷十二中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与现在流传的《茉莉花》的旋律轮廓大体一致。《茉莉花》原名《鲜花调》本来有三段歌词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乐家何仿到隶属江苏省扬州市的仪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区采风从当地一位知名的民间艺人那里采集到了这首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将她的曲调及歌词一一记录了下来。1957年他将原词原曲作了改编三段歌词都用同一个曲调由原来歌唱三种花改变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扬婉转的拖腔作为结束就成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这个样子。r
 《茉莉花》在海外传播并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熟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的使用。在歌剧《图兰朵》的第一幕宫中官员宣布向公主求婚的波斯王子没有猜中公主的三个谜要按照约定处死时姑娘们的齐唱所唱的曲调就是《茉莉花》。另外《茉莉花》的音调在剧中多次用男生合唱、女声合唱、交响乐队等形式来表现贯穿于全剧之中。《茉莉花》作为东方音乐的代表作为《图兰朵》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并伴随着这部经典之作的流传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海外也为世人所熟知成为中国民歌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典型代表。r
  《茉莉花》被重新发现进而成为一种文体符号是因为它符合当代的审美风尚。所谓“当代审美风尚”是指体现在现时代世界普遍流行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中的相同或近似的审美趣味。当代审美风尚的现实依据是时代平民化意识的普遍觉醒。《茉莉花》清丽、欢悦的韵律、友爱和谐的意境、洋溢着现实感性的快乐情调顺应了审美平民化意识觉醒这一趋势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r
1997年6月30日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由我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天地人》交响曲第一首就是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一首熟悉的旋律磅礴地诠释了香港回归的这一历史事件。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男女二重唱《茉莉花》再次倾倒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中国民歌《茉莉花》已成为中国人民合平友好的象征。2003年宋祖英作为第一个在维也纳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