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常平中学侯艳
教学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歌的鉴赏能力。2、理解思想情感,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讨、鉴赏(配以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秋天的萧瑟。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么,当毛泽东独立于寒秋之中,深情眺望,又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长沙》
二、作者、背景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
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
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1
f三、诵读感知,把握内容1、听范读。2、生齐读,熟悉内容。
四、品读鉴赏
(一)探究鉴赏上片:
1、品味前三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伟人形象?(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明确:深情凝望默默沉思胸怀大志卓然而立2、结合这三句词,请用一句话概括。(让一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可对其修改完善。)明确:
在深秋时节,年轻的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3、诗人为什么把“独立”二字置于句首?明确:将“独立”二字置于前,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诗人卓然而立的形象。4、诗人看到了什么?默读圈点,找出所看到的景物。分析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生机勃勃壮阔绚丽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一切景语皆情语,表现了诗人乐观热烈、奋发向上的情感。站在我们面前已不是一个游人,而是一个思绪万千的诗人。5、如此壮丽的秋景和乐观的情怀,诗人是通过哪些精当的词语表现出来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时间3分钟。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赏析。)明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