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论文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意蕴深厚,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教育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对当前以及将来的教育发展又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科学指导意义,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公民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新世纪以来,随着公民理念的日益盛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加注重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这就对公民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合理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教育理所当然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开展公民教育时应当践行“通过公民生活实现公民教育”的教育理念。一、公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1公民教育的内涵要理解公民教育的内涵,首先必须定位何为公民。在现代社会里,公民一般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辞海》)。由此可见,公民的内涵取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它包含了法律、政治以及社会性的内涵。因此,公民教育必须注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内容、目标、途径以及方式方法,使公民教育为公民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2加强中学生公民教育的意义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f中学生在这一时期,生理、心理会发生剧烈变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学开展公民教育不仅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从而为他们未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对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加强中学生公民教育的启示1公民教育目标要贴近生活,培养知行合一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目标要贴近生活,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深入了解中学生这一阶段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困惑;(2)以解决这些问题动机,分阶段设置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公民教育目标,增加他们对公民知识技能的认同感。此外,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合格公民应做到知行合一。中学生在这一阶段既要努力学习公民知识,明确公民的权利、义务、责任,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2公民教育内容应源自生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