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屈原忧患意识再谈
作者:邹佳良卢燕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5期
摘要:屈原在受楚王疏远和奸佞嫉妒排斥后作了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其“忧君爱国”和“忧生之嗟”的忧患意识展露无遗,并且这些忧患意识在“求女”和“神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关键词:屈原《离骚》忧患意识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作者经历和思想的回顾与总结。对于《离骚》的具体创作年代,学界历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据司马迁所言“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知《离骚》乃屈原受到楚王疏远和朝中奸佞排斥,远离庙堂身处江湖之时所作无疑。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1,怀报国之志且才能卓绝,曾官至左徒,为王排忧解难。他见楚王昏庸,楚国兵败割地,自己却遘遭流放,救国无门,心中难免生出忧怨,一腔豪情化为无限的悲伤和愤慨,由此作《离骚》。离骚,司马迁言“离骚者,尤离忧也”2;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3;钱钟书道“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儿遁避之,与愁告别”4。从诸说可见屈原赋《离骚》之目的:传达心中强烈而浓郁的忧患意识。徐复观对忧患心理的形成有一段较详细的阐述:“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人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虑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人的密切关系,乃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由这种责任感来的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忧患乃人类精神开始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地表现。”5可见责任感是忧患意识的出发点。《离骚》是屈原以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现状、国家命运作了深邃思考的艺术表现,凝聚了其深沉浓郁的忧患意识。鉴于此,本文谨从忧君爱国、忧生之嗟和上下求索三个方面重新解读《离骚》所表现的强烈忧患意识,不足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恐美人之迟暮”忧君爱国
中国古代君王拥有掌管天下的无上权威,君主的贤能与否基本上决定了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祸福。因此在中国古代,爱国和忠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屈原所处时代,秦国最强,齐国最富,楚国最大,三国各具优势,成鼎立局势。然而此时秦国却萌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6并派丞相张仪出使楚国,以破坏齐楚合纵盟约,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楚王昏庸无能,奸佞小人当道,整个楚国陷于囹圄,岌岌可危。屈原直言君王过失,并希望他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