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英文名称:DataBaseTech
ologya
dApplicatio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大类)基础课选修
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理论学时:24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学分:2
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VBNETCC程序设计
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人文、经济、生命、土木等学院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是计算机基础
教学的6门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及
概念、数据库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等;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掌握最
f新的SQLServer数据库基础、SQLServer数据库的管理、SQLServer表的管理、数据查询、索引与视图、数据完整性、Tra
sactSQL程序设计、存储过程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数据库模型、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应用系统的开发。
课程难点:数据库系统原理,应用系统的开发。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库系统前后台开发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PPT、实际操作、应用系统开发相结合。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数据管理技术及其发展(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学生课后学习学时(4小时))
教学内容:1了解数据与数据爆炸2数据思维3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4了解当今大数据新时代的概念、技术手段、应用情况5了解当今数据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课后作业和讨论:以数据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二)数据库概述(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学生课后学习学时(8小时))
教学内容:
f1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组成2掌握数据库的三级模式3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步骤,掌握ER模型及其到关系模型的转化4根据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实例,了解和掌握各个阶段的建模和转化方法课后作业和讨论:如何把现实世界的事物转换为概念模型
(三)数据库和表的管理(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学生课后学习学时(6小时))
教学内容:1了解SQLServer的基本功能和熟悉其环境2掌握SQLServer库的组成及其操作3掌握SQLServer表的操作4掌握SQLServer表的数据的操作
课后作业和讨论:如何选择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四)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