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服务针对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罪犯服刑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4.价值理念:接纳、可塑性、个别化5.矫正对象的主要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维持基本生活的经济收入、低保救助、住房条件、卫生医疗待遇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6.社区矫止
包括缓刑、假释、社会服务、中途宿舍等各种在社区执行的、非监禁性的刑罚制度
7.矫正社会工作方法
直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间接: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社区工作
第八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1.安置对象
狭义:仅指退役军人广义:退役军人、灾民、流浪乞讨人员等
2.优抚对象的特点
可利用的资源不足:1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优抚对象所能利用的资源不断萎缩2老龄化社会,优抚对象中老年病等特点日益突出,相应服务资源不足积极与消极情绪并存
3.优抚对象需要
基本生活保障需要医疗康复需要社会尊重需要
4.安置对象的需要主要狭义及特点
就业权益的保障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利用帮助的能力相对较强情绪波动较大
5.安置优抚社会工作成效
个案工作:1评估其体实际需求2帮助疏解压力3提高再社会化能力小组工作:1建立非正式社会支持网2缓解压力
f社区工作:1参与社区政策的制定和修改2沟通管理层和决策层3实现安置渠道、资金多元化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1.社会救助特征
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标准低层次性时限性手段多样性对象限制性
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特点
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救助服务规范的专业性和政策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叠加式的保障服务:物质保障精神等非物质保障嵌入式的保障服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救助
3.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
训练之前增能策略:训练之中短期策略:教助对象的技能有限,重点安排简单工作,解决眼前的生活问题长期策略:针对贫困青年失业问题,重点激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增加技能训练服务宣传策略:致力于建立就业辅导网络,使救助对象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服务之中训练之后跟踪回访策略:
4.灾后社区恢复重建
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恢复社区正常的生活秩序恢复杜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5.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进入机构前:街头救助、全天候救助服务机构内:回归主流社会阶段:家庭寄养、类家庭、教育技术培训返家安置后:跟踪同访
6.改善救助对象劳动就业环境
▲倡导救助对象通过劳动就业解决自身困难呼吁政府积极创造新的就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