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数学发展之异同
数学是人类长期实践与思考的智慧结晶,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强烈影响,所以中西方古代数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一种文化系统都有其独特的数学发展模式与构造模式。因此可以说,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古代数学思想以及数学结构形式的差异,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往往规定了数学发展的必然取向。中西方古代数学是两个完全不同体系,中国古代数学偏向构造性与机械性的算法体系,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数学则侧重于逻辑演绎体系。
(一)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与形成
黄河的沃土造就了华夏文化,使得众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是其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自己的算法化和实用性为期特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走在世界古代数学发展的前列。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而数学也在这个过程中萌芽、发展。中国古代是运用竹棍等特定物进行数字、数学操作运演的民族。我们把小木棍称作算筹,用算筹进行计算,便是筹算。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中期才逐渐为珠算术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促进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如《墨经》一书中便对点、线、面、体、圆等概念分别作了说明,除此之外,分数在战国时期也已应用到各个领域。《易经》作为我国古代当政者积累观天测算经验而成的关于天象和人变易的经典,书中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易经》被公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本讨论排列组合的书。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发展与形成这一时期主要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元时期。中国社会进入秦汉以后,随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种技术逐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原来的占卜算卦和简单的计算易经满足不了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开始向社会各方面渗透,如天文观测、货币流通、生产分配、军事劳役等。经过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三次发展高峰,中国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多项数学研究成果都是领先
f世界数学水平。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数学代表作便是《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多人之手,不断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