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明确:“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3、作者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目的是什么?(这三段的中心句?)4、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又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又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之。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明确以上问题:1、“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气息。这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3、中心句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在概念〈词句〉之后,有言外之意。)4、“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5、不好。a、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并贯穿全文,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b、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c、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1
f三、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探讨文本中诗句本环节意在突破难点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启发性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诗歌语言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2、根据意象特征,分析其意象在文本诗句中的特点木:空阔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