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唐代诗人张若虚也以此拟题做七言古诗,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也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历代艺术家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f进行了多次再创作,黄国瑞老师也被这一古典艺术所感染,对《春江花月夜》进行了新的诠释,他采用了后工业材料——若干pc管悬挂在半空,环绕着一把古色古香的象征中国古典器乐的古筝,在展出现场,艺术家亲自弹奏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再现了久远的田园牧歌式古风,但是在这悠扬的琴声中,在展览现场却有那么一丝悲伤,因为我们不是置身于田园之中,而是在“pc”管道的包围之中,我们现代人生活于此——钢筋水泥之间,我们无可奈何,无法逃离,但是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桃花源,也许这才是艺术家真正想表达的吧。(图6)图6“春江花月夜”现场图“竹林七贤”是黄国瑞2016年最新装置作品,展出于“回眸”石佛当代艺术展,这件作品也是笔者目前最感兴趣的一件装置作品。“竹林七贤”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流传甚广的关于文人雅士的典故,典故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统治集团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多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后代的敬重。之后历代艺术家就竹林七贤这个典故进行艺术创作,如:明代仇英的《竹林七贤图》;唐孙位的《高逸图》;明代陈洪绶的《竹林七贤图》等等。
f黄国瑞的装置作品“竹林七贤”是对这一经典典故的最新演绎和解读,自古至今,竹子是从普通百姓到文人雅士都喜欢的一种植物,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人们喜欢它“步步高、高风亮节”的寓意,也认为竹子是君子的象征,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偏远的乡野,亦或是高堂大院,都有那么一片竹林。黄国瑞这件作品也把这包含无限中国传统寓意的竹子挪移到展厅,在竹林之间用工业材料红砖铺了一个长方形,上面放置了七把银色的金属椅子。第一眼看上去,作品很美,碧绿的竹子挺拔地矗立着,超然脱俗,灰红色的地砖,银色的椅子,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有一种唯美的意境在里面,传达了竹林七贤的古典韵味。但是再认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