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的美,去追求数学的美。那么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简单论述。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上课注意听,细心观察,认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敢于发表意见。可以说,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像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说、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及形式多样的游戏练习等,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参与。记得我在讲“圆柱的体积(容积)”一节时,我让学生探究教室前大树主干的体积,自己的水杯能容多少水,家里粮仓的容积等身边事物的体积,而并不是直接拿出教具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并且能学以致用。二、教学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教学问题
f《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据我了解,有些学生不喜欢数学是因为感觉数学教材严肃、呆板有余,生动、活泼不足。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再加工,选取较为生动、贴近生活、故事性强的例子进行引入。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们可以从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百分数入手又如《比较分数的大小》一课,我们可以以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这不仅增添了数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正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认同新概念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特性,感受数学学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