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不合理利用,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各种
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也不得不面对能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指导中国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问题
引言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饮不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二战之前,地球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允许经济发展;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到独立的发展轨道,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等。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超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指导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以牺牲环境代价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1
f一、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出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后多次提出并加以完善,最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得到完整定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