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古代汉语语法学第一章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第二节词类研究一、虚词《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材料宏富,分类细密,体例严谨。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二、动词、形容词先秦人己知动词有主动和被动之别。《公羊传僖公元年》:“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汉代开始对主动式和被动式外部结构进行探讨。《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国语楚语》:“使子南戮于诸侯。”韦昭注:“言为诸侯所戮。”到了唐代,不仅对主动式和被动式的外部结构形式作了进一步探索,而且还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说明。《诗邶风柏舟》:“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孔颖达疏:“小人见病于我既多,又我受小人侵侮不少。言觏,自彼加己之辞;言受,从己受彼之称耳。
f”古人还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