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增进策略探究摘要:本研究从岗位工作特性、服务对象特点、社会认可情况等方面分析民办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并尝试探讨相关增进策略,从而为提升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关键词:职业幸福感民办高职青年辅导员增进策略为了提高国民文化科学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人才国际化竞争要求,同时,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多种需求与现有教育规模有限的矛盾,民办高职教育应运而生。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民办高职院校近九百余所,在校大学生数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如此庞大的在校生规模,让国家、政府和社会更加关注起它的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而辅导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职业幸福感所带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实现十八大要求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证。为此,笔者以本市民办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民办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并参考公办高校的相关作法,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性,提出若干增进策略。一、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工作的特性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我国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生源的
f特点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工作的特性。他们不仅具有这一年龄阶段青年人生理、心理和时代的共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过往求学受挫和高考失败的经历,以及家庭的期许也造成了他们与本科高校学生的不同心理差异,比如:①自卑心理和矛盾心理凸出。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现实,对民办学校缺乏认同感;②学习热情和学习惰性并存。虽然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但是缺乏学习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善于社会实践,但对理论学习满不在乎。虽然社会实践能力较强,课外活动积极性高,但不喜欢学习,蔓延一种学习无用论的想法;④依赖性强、沟通能力欠缺,强调个人主义,不善交际,上述这些表征现象也使得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把学生归类为自主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差,需要辅导员每天不停的鞭策和督促。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公办本科院校是有天壤之别的,他们需要五天与学生同吃同住,充当保姆、警察、陪读、叫早和服务员等角色,不论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己,不明职责、不管难易都会找辅导员,这迫使辅导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