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形与平面图形》说课稿
林州市姚村镇六中常张军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来自姚村镇第六初级中学的常张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立体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及教
学过程的设计几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312。前面《多姿多彩的图形》为我们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节课在第一节课认识图形的基础上,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然后过渡到讨论简单立体图形及组合体的三视图,体会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本节课从大量图形入手,把生活中的实物原型与几何图形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性和探索性原则,保证素材的真实性,让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探索“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
⑴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⑵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4、教学难点:
识别简单的三视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力目标
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能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
f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一)教法的选择
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的情景,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图形,然后过渡到讨论简单立体图形及组合体的三视图。在设计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生新颖的学习情景,将教学素材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二)学法的选择
“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