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议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作者:张维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1期
摘要西方的翻译活动若从公元前3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问世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罗马的西赛罗、贺拉斯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方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学派的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的历史。本文试从谈论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发展角度入手,分析、总结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走向。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走向
从古代的西赛罗到1959年,可以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科意识,理论均零碎而不成系统,作者大多是翻译实践家,理论大多是经验性的。西赛罗首次将翻译区分为创造性和非创造性翻译,由此确定了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自西塞罗以来,从文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的理论家们便围绕着直译和意译,忠实与不忠实,精确与不精确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西塞罗之后的一批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如贺拉斯忠实原著的译者不会逐字直译,而采用活译的见解圣吉洛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主张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启示、凭灵感的主张。到了中世纪,有罗马波依休斯宁要内容精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观点又有英王阿尔弗雷德有时需逐字译、有时需意译的灵活处理主张还有意大利但丁的文学不可译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翻译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空前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翻译理论家。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德国路德提出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观点:英国查普曼的译诗不可死译,可以“新造形象”的译诗方法;十七至十九世纪,有英国德莱顿的“直译”、“意译”和“拟作”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有泰特勒和坎贝尔作为优秀译作的衡量标准提出的三大原则,即译文必须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必须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文必须具有原文的流畅有英国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了解荷马的特征的观点和尼采的直译观点。
从1959年雅可布逊Roma
Jacobso
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可以叫做现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朦胧的学科意识,认为需要加强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人们把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称之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特别是这一派的学者在理论研究深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