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1页)3.社会公德与公民道德比较来说,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个社会或国家对它的全体国民或公民提出的普遍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所表明的是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国民或公民对社会或国家都要尽到的道德义务。可见,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虽然也涵盖了社会公德的要求,但它主要不是指社会公德,而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其国民或公民所提出的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往往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巩固和推行。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1982年《宪法》:“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个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个总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除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外,与其它道德规范相比较,又具有自己的特征:继承性。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共同生活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其它道德相比较,其继承性更为突出,其内容具有更大有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首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变化具有连续性。社会公德则直接地反映了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因此,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如文明礼貌。其次,社会公德反映的是人类公共生活中最一般的需求和共同利益,这种需求和利益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这也决定了社会公德具有更明显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如尊老爱幼。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