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受托方或供应商数据可靠性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核?是否对所有涉及GXP数据的员工进行数据可靠性相关的培训?是否记录创建是否可追溯至创建人和创建时间?记录修改是否可追索至修改人、修改时间和修改原因?修改已输入的关键数据是否经过审批流程并说明理由?是否存在不同用户共用计算机化系统账户的情况?包括车间的工艺设备。涉及电子记录的计算机化系统是否具备审计追踪功能?当现存计算机化系统缺乏审计追踪功能而使用替代方法,比如日志、变更控制、记录版
本控制或其他纸质加电子记录的组合来满足文档可追溯性的要求时(混合模式),是否建立了相应程序?
电子签名是否经过验证确认?是否存在使用个人手写签名的电子图片代替电子签名的情况?是否存在需要代替记录的特殊情况(例如:记录行为本身对产品或工作造成风险,如:
在无菌操作区操作人员记录造成的生产线干扰)?
已建立文件规定代替操作人员进行记录的程序、适用范围、相关操作人和代记录人?代替记录是否与操作同步进行?实际操作人员是否及时对记录进行签名复核确认?审计追踪功能或其替代方法是否被开启并激活?审计追踪功能或其替代方法是否被修改?是否对审计追踪或其替代方法进行定期审核?是否所有GxP相关的计算机化系统均进行系统访问权限管理?系统管理员是否为数据利益相关方?是否存在原始数据从非正式记录转抄至正式记录的情况?计算机化系统的时间戳(时间日期时区)是否被人为篡改?是否建立规程或程序对计算机化系统的时间戳进行管理?当有多份相同信息被同步记录时,是否明确定义哪一份为基准记录?且不因个例,
如偏差,而改变。
是否已建立数据审核的书面规程,规定数据审核的范围(审核什么)、流程(怎么审核)、
频次(隔多久审核),以及数据异常、数据错误或缺失的处理流程?
上述书面规程的建立是否基于风险管理原则?数据审核过程是否被记录,并经过审核与批准签名?数据审核范围是否包括纸质数据和电子数据?数据审核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数据审核人员是否经过与审核内容相适应的培训?审计追踪、原始数据和元数据是否被审核?自检的范围是否包括审计追踪、原始数据和元数据的审核?
第3页共6页
f是否只对动态数据的静态形式(如纸质打印记录)进行审核?是否已建立书面规程规定原始数据如何转换为真实副本?数据转换处理人员是否经过相关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原始数据及其真实副本、转换过程是否经过审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