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1.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2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
3.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21世纪具备全面素质的合格公民。(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精选适合学生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3)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4)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全面发展。(二)理论背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1.人本主义思潮2.建构主义思潮(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师的。(4)教学观: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建构性、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3.多元智能理论(1)简介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2)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九个:a语言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b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