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概述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朱明王朝瞬间奔溃。此时已经在东北地区称帝立国号的清朝统治集团,乘机挥军攻入山海关,宣布定都北京,揭开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帷幕。
清王朝统治中国共267年。它从定鼎北京起,经过40年的征服战争,统一中国。为了巩固政权,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一度国势增强,社会繁荣,版图辽阔,出现过史家所称的“康乾盛世”。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矛盾加深,便又走向了衰落。待到19世纪中叶的道光年间,中国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的架子虽然没有倒塌,社会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历史就进入了近代。
对于清代文学,结合政治与社会变化的情况,大致地分为三个时期:自清入关至雍正末年16441735为前期,自乾隆初年至道光十九年17361839为中期,自道光二千年鸦片战争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18401911为后期。
一、清代社会特点
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表面上,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动。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同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一些缓和矛盾和怀柔笼络的措施,如经济上免除明末加收的“三饷”;奖励垦荒,屡次豁免灾区的多年赋税;康熙亲政以后,下令禁止“圈地”;改进明朝的“一条鞭”地丁税收制度,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农民减轻负担。在政治、文化上,继续推行科举考试,另开博学鸿词科,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宣扬纲常名教,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康熙后40年出现了安定局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首先,从政治上看,清朝统治国家的是一个民族征服者的政权,不仅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有所加强,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民族统治的色彩。一方面,它残酷镇压各民族的反抗,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这种血腥屠杀政策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和宗教,麻痹人民斗志。一方面大兴
f文字狱,严厉压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承袭明代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r